臺州:變革與傳承,“記者”的力量
編者的話 曾經,他們手執一支筆,記載人間悲喜、世事變幻。后來,他們有了更新更強的設備,更多的新聞現場被更迅捷地呈現在受眾面前。
科技日新月異,但人生古今無異,人們對新聞的需求未變,他們也從未改變初心。記者,是他們的職業,也是他們的名字、使命、擔當以及價值。
新聞媒介的形態從報紙、廣播、電視演變成網站、手機終端,但每一代記者的心態從未改變,那就是——記錄事實,呈現事件,弘揚正確價值觀。
媒體有新舊之分,因此,融合與改革勢在必行。但記者,從來沒有新老之別。每一個記者在出任務時,他們都是一股繩,都是一道光。
11月8日,第25個中國記者節到來之際,臺州市新聞傳媒中心舉辦了一場座談會,圍繞“變革與傳承”這一主題,60后林永平、70后林學富、80后施亞萍、90后朱萍萍、00后黃佳瑜等5位記者分享了各自的故事和感悟。
向下扎根,向上生長
林永平
我曾是一名水兵,一名部隊的“戰士報道員”。我的新聞生涯起步于1985年,至今已進入第40個年頭。記者二字在我心中始終沉甸甸,在我看來,傳承就是秉持“向下扎根”的勁頭,變革就是追求“向上生長”的姿態。
新聞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長跑,考驗的不是瞬間的爆發,而是途中的堅持、堅守、堅信……從“戰士報道員”到電視記者,再到集群總監,我經歷了媒體數次體制機制的調整。
轉型,一直在路上;考驗,也一直在路上。
當記者,要扛得住事,以絕不服輸的血性爬坡過坎。我身邊有很多同仁在媒體圈進進出出,有人離開,有人返程,有人觀望,有人成長。我始終相信媒體的力量,用半輩子守著新聞理想,雖有遺憾,但不曾后悔。媒體競爭越來越激烈,用現在的話說的確是比較卷的一個行業,我們不提倡卷,但也不怕卷,有壓力得扛得住,秉持著“舍我其誰”的銳氣和“滾石上山”的拼勁,在急難險重面前敢于擔當。
當記者,要“沉得住氣”,以精益求精的執念深耕一線。新媒體時代,“鍵對鍵”替代不了“面對面”。有血有肉的作品,需要用鮮活的現場說話,用生動的故事演繹,用活潑的形式傳達。作為臺州傳媒的記者,我們是幸運的,因為我們有市委、市委宣傳部的關心,臺州這片熱土就是新聞富礦,我們要深入洞悉腳下這塊熱土,只有深入才有高度,根扎得越深,汲取的營養就越豐富。精品的誕生就像從“頑石”到“璞玉”的雕琢過程,必須沉下心來,從撰稿、拍攝、剪輯到包裝,每一個鏡頭、每一行文字、每一段配樂都要精益求精。
當記者,要“立得住腳”,以能打硬仗的實力克難攻堅。高品質的內容永遠是“稀缺品”,是以不變應萬變的“硬通貨”,要想不被強風吹跑,就得站得住并且站得穩,就要靠優質內容立足,靠打造精品的團隊撐腰。我們集群也在努力營造全員上陣、追求精品的業務氛圍,經常性召開優秀作品評析會,邀請專家進行分析、點評,推動融媒內容生產業務技能培訓常態化,以期讓追求優質、打造精品成為記者的采編常態和業務自覺,讓精品內容助力望潮APP融媒指數提升。
當記者,要“彎得下腰”,以謙虛謹慎的態度學思踐悟。這些年我深刻意識到,要想走得遠,就得學得多,要想跳得高,就得學得深。對于新聞媒體而言,不進必退,一味防守出路盡失,必須主動出擊。我們面對的是社會百態,是媒體的深度融合,接觸的多,需要鉆研的也多,跟業內專家學、跟優秀同仁學、跟采訪對象學……在團隊的溝通與交流中,我是找茬者,也是學習者,是質疑者,也是反思者。我作為一名老記者,這些年也在積極擁抱新變化、研究新事物,頭腦風暴過程中,年輕人跳躍性的思維、饒有趣味的交流方式讓我收獲頗豐。
記者是辛苦的,嚴寒酷暑,風雨兼程;記者也是幸福的,抬頭拍人間煙火,落筆寫詩與遠方。40年新聞路,我很幸運擁有一起奮戰的團隊,“一群人,一件事,一條心,一起拼,一定贏”。即將到耳順之年的我應該算是融媒路上年紀比較大的,但依然竭盡所能、緊跟步伐。沒有人永遠年輕,但永遠有人正年輕,在座的后浪就是希望!
記者之路無止境,融媒征程不停歇,更多考驗在等著我們,更多美好需要我們共同去創造!所幸我們不是孤軍奮戰,無論是躍躍欲試的新手,還是兩鬢清霜的中堅,只要你我握指成拳,無愧于心,不畏于行,定能乘勢而上、合力致遠。
重“新”出發,做個“新”媒體人
林學富
今年,是第25個中國記者節,也是我進入新聞行業整25個年頭。
作為一名70后,25年的職業生涯,此時對我來說,本應是做新聞得心應手的年齡,然而事實上,這幾年,我倍感迷茫和困惑。
我的困惑和迷茫,或許跟中年人的生活狀態一樣,即“上有老、下有小”,“老”即為傳統的報紙、電視和廣播,“小”即為以望潮客戶端為主導的各類新媒體平臺。
“上有老,下有小”,給我帶來了一系列的困惑和迷茫——
其一,“兩頭”難兼顧。因為“老的要照顧,小的要養育”,我總是游離在“顧了這頭,顧不了那頭”的窘境。雖然我知道要以新媒體為主導,但老平臺依然存在,停一天也不行,新媒體又似乎不知道如何“養育”。
其二,帶兵“不自信”。面對00后、95后新記者,我真不知道如何去“指導”他們做融媒體新聞,因為我有的只是基于傳統媒體的“經驗”。我去研究浙江省新聞獎、中國新聞獎的新媒體獲獎作品,研究了,也明白了,但怎么做,似乎又無從下手。更讓我擔心的是,我怕我的“指導”,會限制了年輕人那種“天馬行空”的個性。因此,年輕人來求教我時,我總會帶上一句“不要受我的思維影響”。
其三,缺乏“成就感”。作為一名70后,我曾經歷過傳統媒體人最好的年代,感受過當記者的那種“自豪”。而今,這種自豪感似乎自動隱身了。
記得去年7月份,臺州學院幾個學生來采訪我,這些學新聞的、黑發明眸的姑娘們,睜著大大的眼睛好奇地問我:“老師,你還熱愛媒體這份職業嗎?”
現在的孩子真是聰明又犀利,拋給我這么高難度的問題。實際上,作為一名中層管理者,我真不知道如何去描繪“記者職業的前景”,用來激勵年輕同志。
今年我們記者節的主題是“變革與傳承”,我覺得很好,因為“不變革”,真的只有死路一條,也無法傳承。
其實,面對這些困惑和迷茫,我并沒有停下來。一有機會,我就會找社會上的新媒體機構負責人聊天;我會買書研究融合新聞怎么做、視頻怎么做、新媒體文案怎么寫;在集群內,我倡導設立了保才專訪工作室、無邊際工作室、望潮Z造工作室,嘗試著做融合新聞。
從今年9月份開始,我更是有一股念想:打算自己開號,自己當主播,打造“財經新媒體”,做企業報道,拓展經營渠道。
我之所以做這些,是因為我在想:像我們這樣一個擁有近1500號人的大集團,集體破釜沉舟式的改革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小部分人的突圍是可行的。而這一小部分人,會是誰呢?我想我們70后義不容辭。
當下,我雖然邁出了步子,但依然障礙重重。
“變革與傳承”,我認為,只有變革了,才能更好傳承。而這種變革,必須要有“向老而死”的決心,要打破“老”的束縛,依照新媒體運行流程和規律,加快形成工作室運作激勵機制,把“部室”變成有創新動力和能力的“工作室”,這或許能讓員工看到那一束希望的光亮。
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我這個70后有信心,也愿意“向老而死”,重“新”出發,做個“新”媒體人,重拾媒體人那份自豪和榮耀!
當記者的第N年
施亞萍
找工作就像談戀愛,而第一份工作,就好比你的初戀。臺州晚報就是我的初戀,初戀遇到的那個人,或許不是最好的,但卻是最美好的。
都說“一入傳媒深似海,從此假期是路人”。跟很多同事相比,我的職業生涯并沒有高光時刻,但有很多值得我回憶的時光。
2008年,汶川地震7個月后,臺州晚報和市紅十字會聯合募捐了一批物資送往青川,我被派往青川采訪。
這是一次臨時指派的任務。當時,我先坐飛機到西安,再從西安乘火車到廣元;疖囐I到的是晚上的無座票,一晚上,我都不敢睡。到了廣元后,再坐車去青川,又花了半天時間。
青川是一個很小的縣城。因為交通不便,我到達后募捐的物資仍在途中。
總不能白跑一趟,采訪計劃只能臨時改變。
對新記者的我來說,這是一次考驗。在同事的幫忙下,我聯系上了援川交警。采訪結束之后,我又聯系上臺州援建指揮部,再一個人跑到沙洲鎮采訪。可以說,一路非?部。
采訪時,我跟著他們同吃同住在板房里,坐船去采訪,爬山去采訪,雖然辛苦,但是記錄了不少感動的故事。正是這次采訪經歷,讓我碰到突發情況的處理能力、協調溝通能力等得到了鍛煉。
那是傳統媒體年代,雖然有網站、手機報等平臺,可對于文字記者來說,只要寫好稿子、拍一些照片就行了。
2011年8月,愛心媽媽羅雪華收養的女兒小陸陸,去廣州南方醫院動手術,我跟著全程記錄。
當時,我一個人負責采寫三個版面,包括采訪醫生、愛心企業家等,從早到晚一刻不敢松懈,晚上10點多交稿后才算松了一口氣。
其中有一個版面就是微博內容,當天我通過微博記錄小陸陸的手術過程,再在報紙上呈現。
臺州晚報最早報道羅雪華是2007年,一開始由其他同事采訪,后來我接手采訪。2012年,小陸陸出院;2013年,小陸陸重返學校;2016年,晚報發起全城尋找代言人活動,再一次采訪這一對母女。這算是我采訪生涯中最久的一次采訪,從小學到初中,記錄了一個小女孩的成長,記錄了臺州的愛心故事。
2009年新浪微博出現,互聯網平臺的發展,對于媒體的傳播方式產生了變化,記者開始主動擁抱互聯網。
2021年9月,臺州晚報聯合多個單位共同發起“共富臺州 鄉見美好”大型融媒體行動,第一站就是玉環干江上棧頭村。
因為是融媒體行動,第一站除了要拍攝視頻外,還要直播,這對于我來說是個考驗。說實話,一開始內心是抗拒的,感覺年輕記者更合適去直播。但是,既然領導要求了,那就試試。寫開場白、采訪提綱、背臺詞……因為準備充分,直播比我想象中的順利。
因為時代的發展,新媒體成為了當前新聞生產方式的核心載體。在媒體深度融合的時代語境下,文字記者也在不斷轉型,會拍照片、剪視頻、出鏡,逐漸擁有了多重角色身份。
三個小故事,也說明我們每個記者都是媒體改革的參與者、見證者。
全媒體時代,媒體比拼的是流量、傳播率、點贊數,我們文稿的調性得改,傳播的視角得改。但不管怎么變,優質內容依舊是媒體以“不變”應“萬變”的看家本領。
紙上波瀾,筆底春秋。紙媒或將黯淡,但媒介永不消亡;不奢談新聞理想,但也不能忘記新聞理想。
真誠永遠是“必殺技”
朱萍萍
我是《阿福講白搭》欄目記者。昨天下午,走出單位時,我注意到樓下陽光大廳KT板上的一句話,“我們依然追求做真誠的新聞”。
真誠,也是這幾年我工作的感悟。
2018年9月,我進入單位,成為《阿福講白搭》欄目的一名記者,一開始做的是《臺州人講臺州話》欄目的外景主持,采訪臺州各地阿公阿婆,收集臺州老話。方言,對于老一輩來說,有多珍惜?我第一次被震撼到,是去溫嶺的一個林阿公家采訪。老舊的房子,雜亂的房間,窗口的一張老木書桌卻被老人收拾得干凈整潔。書桌上有一疊筆記本,林阿公跟我說,這些都是他看《阿福講白搭》記的筆記。我翻開一看,里面還記錄了日期、新聞事件等。有些筆記本,記錄的是他自己記憶里的老話,或者收集來的。他說,“這些老話,我都不知道跟誰說,你們來了,我終于有地方說了。”雖然很多老話,我也聽不懂,但我就靜靜聽著,不打斷。老人恨不得把話都倒出來,嘴巴都說干了,眼里卻濕潤有光。這樣的老人家,我還碰到很多。正是他們真誠的分享,讓我學會從業第一課:真誠聆聽。
2019年,利奇馬臺風登陸后的第二天,我第一次真實感受到記者職業被社會需要的價值感。臺風登陸前,同事被派去各個預測登陸點采訪,我留守在單位值班。8月10日凌晨,臺風在溫嶺登陸。天亮后,天空烏云退去,我和同事就想著趕緊去了解一下受災情況。我們2點左右到達臨海城區,3點多完成選題準備撤退時,看到古城中學外面的商鋪老板娘正在架高木板轉移貨物,就好奇問了一句,老板娘說臨海有一句老話講“天仙配,大田匯”,臨海逢雨必澇。當時地面積水只到鞋底,我覺得很奇怪,于是又轉頭往靈江邊走去,越走越不對勁,水位從鞋底到腳踝,再到小腿肚,等我快走到城門位置時,都到膝蓋上面了?拷情T一看,哪怕是抵了鋼管支架和防汛沙袋,江水還在不斷涌進來。當時,我立即在現場出鏡播報情況,就在我出鏡那么一會兒,水位上漲到我的大腿。我們采集完視頻資料后,立即傳送給部門新媒體小編。等我們回到椒江,臨海主城區幾乎被淹,我們當時在現場傳送出來的信息成了第一手資料。當天晚上,臨海城區居民被困,斷水斷電,我們那篇推文成了他們求助和對接救援部門的渠道,閱讀量達到600w+。這次經歷教會了從業的第二課:真誠探究。
2021年,我接到了一個高難度任務,也促使我加快適應融媒轉型——臺州“藍色循環”工作,海洋垃圾變成手機殼這么一大選題。要剪成一個新媒體短視頻,兩分鐘以內。這個題材,涉及到多個部門和企業,做個專題片才能講清楚,做成五分鐘的新聞報道也要考慮好久,更何況是做成兩分鐘的新媒體短視頻。我只能一遍一遍熟悉素材尋找靈感。正當我無從下手時,我看到一段現場,大陳島一個漁民阿婆騎著三輪車來海洋垃圾回收點賣自己在海灘上撿來的塑料瓶,稱重后賣了一百多元,她笑得那個開心,真的很有感染力。于是,我就從阿婆的故事切入,再講到大的事件層面。這個片子最后拿了省一等獎。后來去省里參加學習會時,老師點評到我這個作品,說這個片子從剪輯和敘事手法來說還有很大進步空間,但勝在有新聞性和細節。這件事情又讓我學到了一課:真誠去體會大事件中小人物的獲得感。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我希望能一直走下去,真誠待人,去聆聽,去記錄。
任何時候,努力都有意義
黃佳瑜
我是00后里最大的,24歲,所以我更覺得自己處在一個微妙的分界線上,向前是成熟的大姐姐,向后是有無限憧憬的小妹妹。
從畢業進入電視臺,再到與報紙融合,兩年的時間,我看到傳統媒體的改變,而我也在迅速成長,直到現在,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目前,我的工作范圍特別廣,以出鏡記者、直播、政企采訪報道為主,還有短視頻策劃出鏡、主持等。
漸漸地,我有了一絲疲憊,每天看起來“班味”很重,好像并沒有找到自己的價值。大部分的工作是因為有任務需要完成,哪怕我真的做得挺好的。我發現,進行內容創作時,我會更加積極并且得心應手,比如天臺赭溪老街系列視頻、國慶七天樂系列視頻,還有一些內容直播等,能將我的個人風格發揮出來,并且鍛煉把控畫面的能力。當然,這些也需要和編導、攝像一起磨合、共同把關。
那我是否可以把個人風格再放大,在自己的優勢上努力,做自己喜歡且擅長的事。通過新媒體手段講好故事,從形式上來說豐富多樣,可以面對鏡頭輸出,也可以親身去體驗,或是進行一場訪談,最重要的是抓住流量熱點,這就需要日常積累。我是一個精力比較充沛的人,大家可以打開手機,看看自己的屏幕使用時間,我每天刷手機的平均時長能達到11小時30分,這個數據把我自己都嚇了一跳,也就是睜眼到閉眼,幾乎隨時隨地刷。從抖音、微博、小紅書、知乎……再到各大視頻平臺,我對當下熱點敏銳捕捉,社會性、娛樂性、要聞類,作為一個沖浪高手,我深知也羨慕將賬號做得好的團隊。從一開始的流量密碼王冰冰,到現在漲粉飛快的新聞姐、新華社張揚等,作為一個無知無畏的00后,也可以考慮一下個人IP的打造。
狀態,是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前段時間有一個出圈的詞是passion(激情),我們在工作當中也同樣需要激情。雖然我現在只是一個小嗎嘍(小猴子的意思),但未來,我怎么就不能成為自己的齊天大圣呢?
我希望每一位以及我自己,都能在自己的優勢上努力,做喜歡且擅長的事兒。
任何時候,努力都有意義。
作者:臺州市記協供稿 編輯:劉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