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深且長無愧榮光 記者節前夕浙江優秀新聞人代表分享新聞背后故事
記者 徐彥 攝
會創新、懂群眾的新聞人是如何“煉成”的?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是如何“出爐”的?
11月5日,全省新聞界慶祝第二十四個中國記者節暨好記者好作品頒獎報告會在杭州舉行。第十五屆浙江飄萍獎獲獎者、2022年度浙江新聞獎部分獲獎代表上臺接受褒獎和祝賀。在第二十四個中國記者節來臨之際,100多名浙江新聞工作者相聚一堂,聆聽優秀新聞人代表講述新聞背后的故事。
兩年一次的飄萍獎,是浙江優秀新聞工作者的最高榮譽獎。今年,毛傳來、翁浩浩、楊川源、王嫻、翁曉華、楊靜雅、楊志勇、楊準、葛志軍9名新聞工作者獲此殊榮。
記者 徐彥 攝
97年前,報人邵飄萍“一支筆抵萬軍”,如今,他仍是中國新聞界的一面旗幟。“‘飄萍’這個名字穿越時空,鞭策我們將能力專長與國家民族的需要聯系在一起,以‘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的勇氣與實干,匯入滾滾的時代洪流。”來自浙江廣電集團的楊川源,從2020年開始連續3年帶領團隊獲得中國新聞一等獎。如何把獎項加速轉為深化融媒改革的推動力?“突破口就是‘改’。”楊川源說,在直面問題改自己、千方百計改方法、回應需求改隊伍中,今年她以新設的“蹲點工作室”為大本營,以其名字命名的常態化新聞專欄為陣地,帶動更多人扎下去、強起來。
來自浙江日報報業集團的毛傳來,從事新聞報道一線20多年,參與過《習近平浙江足跡》一書的寫作和編輯,也有過習近平總書記3次在浙江考察調研的重大報道經驗,在他看來,堅持是作為一名記者最重要也是最難的。他和大家分享了《馬先生,好久不見》的采寫故事。這是他在參與浙報集團為提升優質內容生產能力組建的內容戰隊時帶隊完成的,講述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訪問大陸的報道。實際上,這篇報道的誕生經歷了無數碰壁和種種考驗,但就是因為堅持,才成為全國媒體中首篇關于馬英九此行的深度報道,一經發布全網傳播量超千萬。“在新聞‘快餐’時代,用專業主義做新聞的這種堅持,很珍貴,也很過癮。”他說。
用優秀新聞作品記錄好偉大時代,是每位新聞工作者的初心和夢想。不久前公布的2022年度浙江新聞獎,獲獎作品達659件。經濟報道如何打破“外行人看不懂,內行人不愿意看”的窘境?榮獲電視類一等獎的《鐵路投融資體制破冰 全國首條民營控股高鐵通車運營》主創人員代表周文說,讓觀眾看明白,首先自己要明白。為此,他們對接10個政府部門和單位,全面梳理了5頁紙的改革大事記,找到更典型的采訪對象,將改革理念化為企業故事,扎實的工作準備和小切口的新穎表達,就是為了把大道理講清楚。
備受民眾關注的社會輿論熱點怎么報道?新媒體類一等獎作品《7棵柳樹緣何牽動杭州 一座城市的民意對話》主創代表徐文杰用“有心栽柳”、“延伸思考”、“創作機制”三個詞來展開。組建跨部門團隊第一時間跟進,傾聽回應各界聲音和社會關切,同時從多視角進行延伸解讀,徐文杰從報道開始又跳出報道,講述引發主流媒體人的深思。
記者,不只是大時代的記錄者,更是參與者、推動者。去年在國際局勢嚴峻、外需下降、疊加疫情影響下,寧波外貿人面臨危機。寧波日報記者單玉紫楓在大量調查后撰寫了內參《境外實地參展難,訂單荒亟待破解》。不久,寧波以空前魄力開出了疫情發生以來,全國首趟涉外商務往返包機,成功解危同時,也讓外貿人有了比黃金更珍貴的信心。如果說單玉紫楓是貼近群眾、選擇“置身事內”,那么蘭溪市融媒體中心基層服務中心主任陳潔則將其踐行得更深入、徹底。3年前她主動請纓到偏遠的聚仁村擔任第一書記,去年在疫情影響下還為村集體增收50萬元。從最開始村民的不信任到后來村民求組織將她留任,她用行動展示了鄉村振興路,記者勇擔當。“任職‘第一書記’也是一次漫長的蹲點調研。”她說,觀察著身邊變化,思考著創新突破,記錄著時代呼聲,她更有底氣、能力、責任,去做這個時代的見證者、記錄者和踐行者。
優秀新聞人代表的發言,讓參會的所有新聞工作者感同身受,也對新聞職業有了更多的思考。講述結束贏得了掌聲,這既是為新聞宣傳工作取得的成績點贊,也是為奮力奔跑在新聞戰線上的媒體人鼓勁。
作者:記者 王璐怡 編輯:劉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