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縣市報(部分)老總編紹興采風
不忘初心·不負時代·不斷傳承
走訪媒體融合、尋跡謝晉故里、打卡亞運場館、體驗黃酒小鎮、參觀報業印務……6月26、27日,浙江省部分縣市報老總編歡聚紹興,先后在上虞、柯橋采風。
參加本次采風活動的大多是90年代的老報人:《上虞日報》原總編車廣蔭、陳榮力,原副總編黃智光;《紹興縣報》原總編李武軍、嚴國慶,原副總編滕福祥、原副社長王強;《諸暨日報》原總編周光榮;《蕭山日報》原總編洪佳士;《建德日報》原總編陳利群;《余姚日報》原總編黃一江;《慈溪日報》原總編張偉達;《嵊州日報》原總編陶瑞興;《新昌報》原總編徐躍龍等。老總編們經歷了從80年代開始的縣市報復刊創刊的熱潮,創造了浙江縣級報的高光時刻。如今,年齡最大的已是耄耋,最小的也已耳順,有的退休已20多年、大部分十多年沒有見面了。此次相聚采風,令人難忘。
看新媒,融合發展不等閑。老總編們走進上虞區、柯橋區融媒體中心,聚焦媒體傳承創新、融合發展,互動交流。
探“片場”,謝導故里尋風韻。一壇鄉愁醉名導。今年是謝晉導演誕辰一百周年,謝導的故鄉是上虞謝塘,當地政府已投入八千多萬傾情打造“謝塘故事”。老總編們從“謝晉故居”到“謝晉故里”,觀賞謝導的影片和電影照片,體驗拍攝“工場”再現,緬懷謝導以電影為載體,不斷與歷史、社會和時代對話,為當代中國留下了鮮活的影像記憶。
迎亞運,攀巖場館展新姿。老總編們來到位于柯橋齊賢的杭州亞運會場館之一的攀巖館。遠觀是盆景、近看是賽地,現代體育讓一堆始于隋唐的石山、石佛“攀”上網紅度。
品國釀,黃酒小鎮故事長。悠悠千古事,酒是筆墨池;釀酒,既是傳統技藝、也是以文化人。黃酒小鎮也被稱為紹興的城市封面,歷史悠久的黃酒文化得到全方位的現代闡釋。多業態、多場景、多媒體的內容呈現,帶給總編們更加真切的立體感和體驗感。
訪民企,三代黨員很“精神”。老總編們參觀的上虞報業印務公司(浙江拓博園林機械有限公司),讓大家見識了浙江省民營企業發展的優秀實例。作為紹興地區的定點印刷單位,該企業印制的《上虞日報》和《錢江晚報》、《都市快報》,連年被評為印刷質量優質報、先進分印點。這家企業最大特色是:“掌門人”一家三代都是共產黨員;“黨建館”里,“心跡”“軌跡”“印跡”“業跡”“事跡”五個篇章為“四千精神”提供了有力的詮釋。
再聚首,以書會友情誼深。許多老總編在崗時是報社的第一支筆,退下來后,大都筆耕不綴。雖是匆匆相聚,卻是以書會友,一點墨水灑心情——除了重溫和交流采編心得,不少老總還帶來了近作。
85歲高齡的車廣蔭,是新聞界知名書法家,聽說要相聚采風,當即揮毫潑墨,近2米長的條幅“浙江省縣市報老總編采風行”,裝裱后成了活動打卡標識旗;作為“當代浙江記者叢書”之一,李武軍的《三十而新》,從融合(卷首語)到磨合(值班記)、結合(走轉改)、謀合(啟示錄)、聚合(縱橫談)五個版塊,不只是個人三級媒體的從業經驗和體會,更談出了廣大新聞人的共同感受;陳榮力的《大道之行——胡愈之傳》,入選浙江省社科規劃重大研究工程;周光榮一下子捧來四本大作,《浣江尋夢》《影像諸暨》《跑步日記》等。其中《老娘》一書,由著名作家畢淑敏傾情推薦、著名散文家周國平以《可愛的盡孝方式》為題做序;新華出版社的《品味越劇》,(文字)作者陶瑞興,則是一本可閱讀、可觀看、可聽戲的全新多媒體作品;百花文藝出版社的《生活的刻度》,收錄了嚴國慶發表于《人民日報》《新民晚報》等報刊的文章近80篇,文字或像紹興黃酒,或像越劇,溫文、內斂;陳利群受聘擔任(建德)嚴州文化研究院院長,傾14年心血,把古嚴州府1200年歷史捋得一清二楚,并出版《嚴州古城石牌坊》專著;洪佳士受浙江省新聞出版局委托,擔綱主編《浙江通志·報業志》,經八年努力、2020年出版,反映了浙江報業從古代的發端到近現代發展的全過程, 客觀、真實地濃縮了浙江報業歷史。
兩天的采風和走訪,緊湊且充實。老總編們激情依然、感觸良多。大家認為:雖然,傳統媒體“減版”已并非新聞,但是,我們有幸見證了風生水起、大有作為的傳媒時代,更難忘“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面”的親歷。盡管,妄論未來是要透支人的想象力的,但也有若干個“W”讓人堅信:無論(過去)紙媒體時代、(現在)融媒體時代,內容不死、傳播永在,媒體不會“消亡”,只會“消融”——或化“痛”為“通”,從“紙”到“屏”轉場,或涅槃重生、騰云而起!
作者:馮利寶 編輯:劉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