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時代,記者的變與不變
一幀一畫,潑墨的是時代;一撇一捺,鐫刻的是歷史。說到記者,人們腦海中常會跳出“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這一充滿敬意的表達,總是讓媒體人感到榮光和自豪。
移動互聯時代,當手機與電腦接管了筆觸,當數據與網絡接入了生活,“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發言人”,新聞工作者也遇到了“變”與“不變”:變的是傳播時代圖景的切換,不變的是心中堅定向上的力量。
1937年,為團結各方力量抗日救亡,在周恩來的倡導和支持下,范長江等15名左翼新聞工作者成立了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協會。85年后,不同的戰場、同樣的沖鋒,記者心中依然熱血沸騰,因為這份榮光和自豪。
一
先說變。
信息載體變了。中國5G套餐用戶已超過10億戶,全世界第一。從紙間到指尖,移動小屏牢牢占據C位,閱讀呈現視頻化、即時化、碎片化。端口簡單平移大塊頭文章,看的人越來越少了。
傳播平臺變了。新聞客戶端是媒體的主平臺,也是深度融合的主陣地,采編人員每天大量精力花在為端口“拉新促活”。主流媒體如果沒有自己的端口,就算不上全媒體傳播。
話語方式變了。年輕人在網上有自己的話語體系,喜歡那些有味道、有見解、有營養的話。主流媒體必須說人話、切熱點、有態度,雞同鴨說不在一個頻道,網友們早就不買賬了。
……
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技術,為媒體發展帶來了無限可能。今天,媒體格局、輿論生態、傳播方式、受眾心理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
面對新興傳播平臺,一些主流媒體開始節節敗退,一些新聞從業者感到陣陣刺痛。不少做媒體的“斜杠青年”迷茫了:同樣做內容、建端口、擴渠道,就是打不過那些商業平臺。
如何跟上這個變化的時代?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比如,來一場脫胎換骨式的“升維”,把握媒體融合的一個基本邏輯:平臺思維+用戶意識,就是全媒體傳播的“流量密碼”。
以短視頻為例,簡單上傳一小段新聞,就想成爆款產品估計戲不大。抖音的玩法是轉換思維,運用“短視頻+電商”“短視頻+宣發”,豎屏全景化沉浸式體驗打造場景感,就像開了卦,吸引大量用戶。
艾媒咨詢一項調查顯示,中國用戶喜愛的短視頻內容類型中,新聞現場排第三,娛樂明星、時尚美妝、美食、健身都在它的后面。看來,新聞類短視頻前景是有的,關鍵是能不能上“硬菜”。
《誰動了我的奶酪》有這樣一句話:“越早放棄舊的奶酪,你就會越早享用新的奶酪。”想多了都是問題,做多了都是答案。一旦認準的事,干就是了。
臺州市“好記者講好故事”比賽活動現場,記者們結合自身工作,用真摯的語言講述一個個親歷親見親聞的鮮活故事(臺州市記協供圖)
二
再說不變。
青梅煮酒流年去,菊黃蟹肥正當時。在每個人心中,住著不一樣的星辰大海。然而,在歷史的峰回路轉中,總有一些東西一以貫之、一脈相承。
電視劇《覺醒年代》中有這樣一個片段:在一次會上,毛澤東、鄧中夏與陳俊達就“怎樣才是合格的新聞記者”展開討論。毛澤東答道:做一名出色的記者,比知識更重要的是人的思想、立場和職業操守,追求真理是一名記者至關重要的品行和良知。
黨性原則、人民情懷、新聞理想,流淌在一代又一代黨的新聞工作者血脈中,歷經歲月磨洗,從來沒有改變。
什么是黨性原則?1925年,邵飄萍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黨介紹人之一是李大釗。作為一名秘密黨員,被賦予“特別的工作任務”:一是宣傳,二是情報。從入黨那天到最后就義,邵飄萍用血性和風骨宣傳黨的思想、堅守黨的秘密。犧牲60年后,邵飄萍才正式被認定為中共黨員,他的“秘密身份”才為世人所知。
什么是人民情懷?1965年12月17日,記者穆青在蘭考第一次聽到有人介紹焦裕祿事跡。大家說著哭著,會議室里哭聲一片。擦干眼淚后,穆青再也坐不住了,沿著焦裕祿走過的路,訪問焦裕祿慰問過的農戶,尋找焦裕祿的足跡和精神。他說,不把這篇文章寫好,簡直對不起老百姓。50天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
什么是新聞理想?1950年夏,在嘉興七星鄉,記者徐永輝拍攝了新中國成立之初農民葉根土的第一張“全家福”。此后,他不停走在拍攝采訪的路上,用70多年的時光,持續拍攝葉根土一家,形成《一戶人家十年間》《家國天下:一戶人家七十年》《中國農家半世紀》等影響廣泛的攝影專題。徐永輝說,從用當時上浙江日報唯一一臺照相機開始,自己就是一名光榮的記者。
徐永輝新聞攝影圖片展上,徐永輝拿起手中的相機再次為跟蹤拍攝家庭后代拍照(浙江日報記者董旭明 攝)
三
變與不變的交織,隱含著這樣一個命題:今天,年輕媒體人如何堅守,成長為一名真正的記者?
這是一個無法揮去的現實隱憂:一些省市縣媒體人才流失比較嚴重。不少年輕人有些困惑,現在的記者不像10年前、20年前那么光鮮、受人尊敬;找不到使命感、榮譽感、成就感;壓力山大,把從事新聞當成一種謀生手段。有人擔心,這些年輕媒體人會不會被誤掉。對此,我們抱樂觀態度。
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定國安邦”的大事。新時代,一個人如果能從事這么重要的一項工作,多么幸運!
熱愛可抵漫長歲月,一旦選擇無怨無悔。認識省媒一位年輕女記者,連續3年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非常了不起。在她身上,最鮮明的標簽就是“扎根”。為采訪一位支教校長,她在浙黔兩地間開始了一場持續3年多的“長跑”,被稱為“蹲點專業戶”。她相信,好記者永遠在現場,好現場永遠在路上。她說,堅守是因為熱愛。
有遠見有魄力有擔當的媒體,老總定會善待年輕人,為他們留足成長空間。浙江廣電集團正在推進培養青年的“青雁計劃”,取“青出于藍”“雁陣于飛”之意。這是一個機制型、應用型、實戰型、學友型、開放型的青年隊伍培養體系,致力于把“青雁”鍛造成融合重塑的精銳力量。目前,這一計劃初具規模。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寄語廣大青年,“懷抱夢想又腳踏實地,敢想敢為又善作善成”。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施展才干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
拿起話筒,舉起相機,敲擊鍵盤,落筆成史。我們有一千個理由相信,做一名記者,這是最好的時代。
作者:季諧 編輯:劉卓文